I’m VK.

A Cap Designer
&SEO Blogger.

Do the right thing

About
Me.

自由的活著,熱愛自己的工作珍惜愛自己與愛的人。夢想有那麼一天帶著筆電與家人一邊旅遊一邊工作。

take a look

My
Works.

偽全職媽媽,因為興趣而做客製化帽子,還會很跳tune的自由接案:品牌網路行銷、SEO線上諮詢、企業內訓講師

Knowledge is everything

My Skills.

01.

Embroidery

客製化電腦刺繡打版應用:帽子、衣服配飾。

02.

SEO

搜尋引擎優化,網站關鍵字操作。

03.

WordPress

利用WordPress架站,可結合Woocommerce簡易電子商務網站。

something to say

The
Blog.

不會程式也能做!孩子的英語互動遊戲-Canva AI

不會程式也能做!孩子的英語互動遊戲-Canva AI 看完今年的Canva Create心裡超興奮的因為今年的大更新 真的太重磅了! 其中一個Canva AI,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你真的不用會寫程式 就可以把你腦中想像的變為事實,是不是就跟魔法師一樣 小帥最近迷上無人機,有一次在網路上看到有一位英語老師的教材我覺得很棒 他藉由孩子喜歡的事物,去引導孩子學習,引發他們對於學習的興趣。他把人體器官,用繪圖的方式畫出來,還會標註發音,把單字利用一個小故事,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於是就用我就用Canva AI,來實作看看!真的花不到一個小時,就產出了跟我預想中差不多效果的頁面,而透過Canva本身的設計優勢,還可以同步發佈到網路上給別人使用,不用太多繁雜的環境部署的步驟。、 以下是我用Canva AI,寫的提示詞大家參考 『幫我做一個無人機部位英語單詞互動學習,要有發音 並將產出的單字,生成一小段故事好記憶 繁體中文與英文都需要,單字請用不同顏色標記』 大家可以依據自己想要呈現的樣子與功能告訴Canva,每一次的指令送出後,會需要等待他把程式寫好,他很貼心會做版本控制。(可惜目前還無法直接修改他產出的程式碼,所以只是要修改顏色,也是需要等他跑完整個程式才可以。) 1.點選在設計中使用 2.到設計編輯頁面>分享>網站 3.點選取得新網域 使用自有網域 5.輸入想要連結的網域 如果沒有設定過,Canva會引導你設定DNS,如果你的網域是Godaddy購買並由Godaddy託管,這邊Canva會自動偵測連結,你只要按確認就好了超級方便。 6.確認連結好網域後,回到分享的頁面,網站URL就會出現一個剛剛設定好的網域可以選擇   7.添加子路徑的命名>發佈網站就大功告成拉! 8.可以更換Favicon嗎?可以!還可以設定網頁縮圖喔! 超貼心       9.因為DNS設定需要一段時間解析,可以到Canva的後台看連線的狀況 帳號>設定>Web網域就可以看到連線的狀態摟    

遊戲式教養:玩中學,愛中成長

遊戲不只是玩,它是孩子成長的舞台 很多爸媽以為「玩」只是娛樂,但其實,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發展能力、表達情緒,甚至建立自信的關鍵方式。在結構式遊戲治療中,孩子透過遊戲展現自己的優勢,也學習如何做決定和解決問題。這是在正如安教授遊戲教養的課程中,教授一直強調的觀念。 如果家長能學會陪孩子一起玩,適時給予鼓勵,孩子不僅更有自信,也會變得更主動、更有責任感,在玩的過程中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緊密。 但記得,過度指導會扼殺孩子的學習樂趣,適時欣賞孩子的努力才是關鍵。例如,當孩子完成拼圖時,不要急著挑剔拼得好不好,而是給予真心的肯定:「哇!你拼得好專心,好厲害!」,讚美行為的本身不是結果。 孩子的心理需求,你真的了解嗎? 🔹 親密需求:想被關注、被愛孩子渴望被看見、被關心。如果這個需求沒被滿足,他們可能會用「負面行為」來吸引關注。例如,小明希望媽媽陪他玩,但媽媽沒理他,他就開始大聲哭鬧,直到媽媽終於注意到他。所以,與其等到孩子用鬧脾氣的方式爭取關愛,不如平時就多給孩子一些關注,滿足他們的親密需求,與孩子的一對一精心時刻真的很重要。教授說的:「專注的陪伴~停、看、聽三步驟」。 🔹 自主需求:想自己做決定孩子天生就有想「自己決定」的需求,這不只是叛逆,而是他們學習獨立的過程。家長可以在安全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今天穿哪件衣服、玩哪個玩具。如果這個需求長期被壓抑,孩子可能會出現抗拒、憤怒,甚至故意做出對抗行為,例如有些資優生因為受不了爸媽的嚴格控制,乾脆在考試時交白卷。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 🔹 關注孩子的好行為,讓它變成習慣當家長只注意孩子的壞行為,孩子的行為模式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消極。相反地,如果多注意孩子的「好表現」,並及時給予鼓勵,他們就會更願意保持這些好行為。例如,當孩子主動寫作業或幫忙收拾東西時,不要吝嗇一句:「你幫忙收拾東西,今天做得真棒!」,我就是在新樓幼兒園學到了寫讚美卡這一招。對家人當適用。 🔹 規範行為時,溫和而堅定規矩一旦訂下來,就要保持一致,不能今天可以、明天又不行。比如,家裡有規定「飯前要洗手」,那這個規則就要一直執行,不管孩子有沒有鬧情緒。當孩子不遵守時,家長可以溫和但堅定地帶領孩子去執行,而不是用威脅或責罵的方式。教授說的,記得「成功建立孩子的規範有賴於情緒穩定,用詞簡潔易懂,規則明確一致。」爸爸媽媽真的需要有一致的界線與原則。 🔹 真正傾聽,建立親子信任感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要鬧脾氣,而是希望有人聽他說話。當孩子跟你分享時,試著停下手邊的事,專心聽他說,不打斷、不急著給建議,而是先理解他的感受。例如,孩子想吃蛋糕但不敢說,你可以試著引導:「你是不是很想吃蛋糕,但又擔心媽媽會說不行?」這樣的同理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 處理情緒比處理事情更重要孩子生氣、難過、焦慮時,先不要急著講道理,而是先幫助他穩定情緒。例如,當孩子因為被同學取笑而傷心時,家長不要馬上說:「別理他們就好!」,而是可以說:「被朋友這樣說一定很難過,你是不是擔心自己會失去朋友?」這樣的回應能讓孩子感覺被理解,也更容易打開心房。優質的親子關係的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以下是教授分享的案例:大腦分成左腦和右腦,左腦司語言、數學、邏輯推理…等,右腦則是創造、藝術、直覺及所謂的五感…等。當一個人陷在情緒中時,就表示當時他的右腦是被激活的,相對的他的左腦當然就是處在低功能狀態,情緒越強烈右腦越激活,左腦功能就越不會發揮,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有人考試、比賽太緊張時,他的表現反而會失常,因他的右腦太激活了,導致左腦未能充分發揮功能,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人在情緒中會做出一些衝動、非理性的行為。 教授提到:「接納孩子的情緒,不代表同意他的行為」,「注意到孩子的什麼行為,那個行為就會被保留下來」。因此,「不要哭了!」、「不可以賴皮!」「每次都這樣吵!」….這些反應不僅不是同理,還增強了孩子的負向行為。 同理心有效的關鍵是反映出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例如「同學在背後說你的壞話,讓你很難過也很生氣!」真正的需求是,「同學在背後說你的壞話,讓你很難過也很生氣!其實你真正在乎的是,會不 會因為這樣而導致同學們都不與你做朋友。」 教授有提醒:對於違反規定或會傷害身心的行為,具體的規範比同理心更重要! 如何讓孩子更有責任感?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責任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當孩子有選擇權,他們也會更願意承擔後果。例如,讓孩子選擇今天要整理房間還是洗碗,讓他們從自己的選擇中學習承擔責任。 🔹 創造成功經驗,增強自信當孩子在完成任務時遇到困難,不要急著幫他做,而是陪他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孩子組裝玩具遇到困難時,可以說:「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裡怎麼拼比較好?」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孩子完成挑戰,也能建立他的自信。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傷孩子的自尊?

原來孩子想要的居然是一個那麼單純的願望!

親子溝通:成長路上的基石在孩子從國小過渡到國中的這段關鍵時期,親子溝通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親子溝通,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心理健康。 教育制度的變革 從我們以前到現在,教育制度發生了諸多顯著的變化。例如,升學制度不再像以前時那般簡單直接,升學需要考量更多元化的因素,包括學業成績、社團活動參與度以及學習歷程檔案的呈現等。學習歷程要求也更加複雜,孩子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累積各種成果,以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長軌跡。面對這些變化,家長如果不提前了解,就可能在孩子的教育規劃上陷入迷茫,無法給予恰當的引導。 艾森豪將軍說的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不緊急但重要的事!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壓力 隨著從國小升入國中,孩子的學習壓力明顯增大。一方面,課程難度大幅提升,學科種類增多,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教育制度的改變,孩子與我們求學時遇到的問題是全然不同的,唯有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家長才有辦法同理小孩,適時給予協助與引導。 保持溝通習慣 家長要與孩子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營造輕鬆愉快的溝通氛圍。比如,每天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彼此一天中的趣事或煩惱。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安全港,這樣他們才會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 了解孩子特性與需求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興趣和學習情況。例如,如果孩子對繪畫感興趣,家長可以支持他們參加相關的興趣班,並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在學習上,要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特點,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給予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引導。 正確管理手機使用 在當今社會,手機對孩子的學習和家庭關係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制定手機使用規則,如規定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什麼場合不能使用手機等。同時,家長之間也要達成統一的認知,避免在孩子面前過度使用手機,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從國小到國中,父母協助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鼓勵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還能拓展知識面。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當孩子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取得進步時,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收穫成就感,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 情緒管理與換位思考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做好情緒管理,避免因一時的情緒失控而傷害到孩子。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例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難過時,家長不要一味地責備,而是要先理解他們的難過情緒,再和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 攜手成長:親子關係的美好展望 總之,在孩子從國小到國中的成長旅程中,親子溝通至關重要,其實到大學到長大溝通都很重要。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協助孩子順利跨越各個階段的難關,建立健康的人格與心理。仙女們務必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以愛陪伴孩子成長,讓我們的血壓平穩,告別三高。 最後需要定義一下什麼叫做良好的溝通? 良好的溝通,在親子關係中是指一種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基礎上的交流模式。首先,在態度上,家長和孩子都能以平等、包容的心態對待彼此。家長不會因自身權威而忽視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能尊重家長的經驗與意見。例如,在討論孩子參加社團活動時,家長認真聽取孩子對不同社團的興趣和想法,不強行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孩子身上。 從溝通方式來看,良好的溝通講究雙向交流。不僅家長能清晰、平和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孩子也能毫無顧忌地分享自己在學校的點滴,包括快樂、煩惱。像每天晚餐時,一家人圍坐,孩子主動說起在學校和同學的一次有趣爭論,家長耐心傾聽,並適時給予反饋,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獻上今天講座的心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