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問:痞客邦是什麼?(我都要懷疑我是不是年代久遠),另又友人問痞客邦跟部落客有什麼不同?為時麼要寫文?寫在facebook不是一樣嗎?
這個時候就要來看一下今年熱騰騰剛出爐的datareport digital 2019 Taiwan的數據圖
注意到了嗎?第一名是google、第二名是youtube、第三名是痞客邦、第四名東森、第五名才是臉書。
一般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請嘗試回想自己在要買東西、或是出去玩、或是有任何疑難時第一件會做的事?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打開google做搜尋吧!這也是為什麼google排名在第一名的原因。
再想想,當你看到google結果的時候有多少則是來自facebook的貼文資訊,又或者有多少是youtube影片或是痞客邦文章。
相信聰明的你,應該靈機一動,醍醐灌頂好像有fu知道為什麼要寫文章了。沒猜錯就是要讓有需求、有問題的人找到你認識你了解你。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品牌產品上市,都要找部落客做開箱體驗,因為他們希望消費者找到他們。
當然寫文章的同時,可以順便整理自己了解與不了解的知識與資訊,做一個有邏輯性、條理的紀錄。當你創造了有價值的內容後,透過共鳴讀者的反饋給google的反應都一定會幫你大大加分。
開痞客邦的原因
除了他流量排名在第三名外,不外乎他的使用介面算和善不難理解,就跟word一樣簡單。再來就是他開發的後台程式架構對google來說是友善的,google喜歡去他們家撈取文章。很多知名部落客都是從痞客邦起家的。
突破同溫層
臉書的機制就是投其所好,所以你會一直看到有興趣的動態或是廣告,但這樣就會很容易誤以為你看到的是全世界。facebook形成的同溫層是很厚的,所以當你分享的資訊或知識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可以突破同溫層,接觸到其他的群眾。除非下臉書廣告針對不同的群眾做推播。而facebook的流量排名只在第五,這個世界還有許多在臉書外的群眾都還未接觸過。
資訊呈現方式不同
仔細想想滑臉書的感覺,是否就像日記流水帳一樣,對於真的有疑問有需求的人他很難閱讀與找尋到他的資料。痞客邦可以依據分類整理,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當他找資料的時候是友善的,他也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閱讀。
123的方式,會寫文→臉書、IG也會分享→有做影片的話會同步到youtube上,如果臉書有友好粉專互相分享訊息也是接觸不同族群很好的方式,去相關的論壇或社團做分享。藉此接觸到更多不同的群眾。市場越來越分眾,很難有一個社群平台可以涵蓋全部,相對於國外來說台灣還算是比較好經營的因為社群平台不外乎就是臉書、IG、YT、PTT、DCARD等。